为什么国外NBA解说的相当有激情?看完下面几个原因你就知道了
先看看NBA转播的几个代表性配置照片


职业体育是高度分工的行业。职业化体育转播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上述NBA转播配置即展示了这种职业化分工的特点。
在这些配置中,主持人(announcer,或称call play-by-play)与专家解说(game commentator/analyst)的分工明确,前者负责场上的实时动态描述,后者在罚球或暂停期间负责加料,如解读双方的战术目的并预测比赛走向,甚至讲个NBA段子等。看看这些专业人士的组成,国内解说队伍就是全国组队也无法达其百分之一二水平的可能。
但NBA(其他职业运动也一样)还有一个分工,叫赛后点评(studio commentator/analyst),这是与现场解说(in game)完全不同的活儿。赛后点评有更多的时间来分析双方的得失,研究一方为什么赢了,另一方为什么输了,很多时候还用录相重放几个关键转折点来解析为什么。
即使这种赛后点评,同样也有主持和专业人士的分工。以TNT为例,Ernie Johnson是主持(但与现场的主持不同,这个位置叫host),Kenny Smith,Barkley和Shaq是NBA球员出身的专业人士,他们的节目有专门名称:《Inside the NBA》。换句话说,在ESPN的直播时就没他们什么事。
此外,像ESPN还有一个额外的“裁判技术解说”,解说者是前NBA第一哨(个人认为)Steve Javis。裁判技术解说是在裁判review的等待时间时负责讲解争议哨,特别是有关恶犯review的可能判罚(成不成立?如成立,吹F1还是F2?)。
如果大家默认的“解说”是指担任实况转播者,那么把巴克利也称为NBA解说就显然忽略了(或者是没搞清)这些专业分工的区别。尽管偶尔巴克利(史密斯同)也有客串NBA现场解说的时候,但他的主业和绝大多数时间是赛后点评,任何看过TNT转播的人都知道这个事实。即使NBA季后赛期间《Inside the NBA》全班子搬到现场边,他们干的活还是复盘点评)。不过,NCAA“三月疯”的时候,巴克利和史密斯倒经常去现场当解说的。
与巴克利类似只管赛后点评的球星还有麦蒂,皮蓬,皮尔斯等。他们与巴克利一样不能泛称为“NBA解说”。
巴克利可以在后方打赌亲驴屁股,但绝无可能在现场解说时搞同样的事。麦蒂可以在后方说因为库里受伤了,东契奇现在就是第一控卫;或者皮蓬在后方建议东契奇应该“打得自私一点”才能成为巨星,但他们在现场转播就不可能这样说话。这就是现场解说与事后评论的区别。
但如果有人硬要把在电视或网络上聊NBA的人都称为是“NBA解说”也无不可,这不是什么不得了的问题。我要说的不过是,泛称“NBA解说”是一个模糊了NBA行业专业化分工的说法。
国内NBA解说的真正问题正是没有专业化分工,而所谓激情和语速反而是次一级的原因。
比如有些人崇拜的黄建翔最多就是一个足球转播主持人而不是球员或教练出身的专家评论员。但当他硬充二者时,显示的是国内体育解说行业仍然处于业余阶段,离行业职业化还差得远。而黄建翔所谓的在转播中为某一支队的激情演出则是典型的贩卖私货的行径,恰恰是职业体育主播主持的大忌,因而是地地道道的业余行为。
回到前面的配置,一个大牌NBA主持人到底有什么特点?
首先是声音的辩识度。其中Albert的瓷性声音被誉为“NBA之声”。但Breen和Tirico的声音也很容易辩识,这也是为什么他俩也主持收音机体育节目。国内哪个NBA解说的声音有辩识度?
其次是职业经验。Albert是有50多年NBA转播主持的元老级主持,其他二位也有30多年的篮球/NBA转播主持的经历。有经验的主持知道把握节奏和情绪,而不是一味追求语速和煽情。Albert的解说代表词是什么?是进球后的一句不同音调和长短的“Yes!”。所有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主持人对进球者的由衷赞赏。
再其次主持人有丰富的NBA知识和其他职业运动方面的知识。上面那些大牌主持都是多面手,在NBA之外的主持一样闪闪发光。比如Albert还主持过橄榄球(包括很多届超碗),冰球和棒球,以及赛马和拳击等。Breen除了NBA,还主持过几届奥运会转播。
Tirico可能是主持人中最杂的一位,也是最牛的一位:从篮球(NBA和NCAA),橄榄球,冰球,世界杯和欧洲杯足球,从网球,赛车到高尔夫直播都有他。据说他将接替NBC的台柱Bob Costas主持NBC的奥运会主播,可见此人的实力。
最后,主持人似乎有超乎常人的精力。Albert今年77岁仍然还在一线解说。Albert74岁那年电视台考虑到其年龄才决定停止让他主持另一个传统节目NCAA的“三月疯”。之前Albert在“三月疯”第一轮的一天中通常要主播4场,第二轮三天中要主播6场,强度绝对惊人。
相似的是,Hubie Brown现在是合同的最后一年。他今年87岁。但当ESPN与他签最后这个合同的时候Brown已83岁了。听Brown讲解NBA有如听名教授上课,每次都有收获。Brown和他的搭档Tirico一样都没有什么忘形的嘶喊,超快的语速,或者所谓”激情满满“。姚明刚进NBA那会,现场解说中对姚明最热情最不吝夸奖之词的一个是Hubie Brown,另一个是Bill Walton。此外,老范和科尔也没有什么忘形的嘶喊,超快的语速,或者所谓”激情满满“,反倒是经常有应景的冷笑话。
如按NBA的标配,国内解说的标配或许应是宋世雄+张指导这样的组合才能形似:能控场,有专业,以及条理和激情。但目前国内的解说并不存在这样的优秀组合。
问题在,曾经的一代宗师宋老师61岁就退休了,虽然北京奥运期间他还临时出来过几天,但按年龄算北京奥运他也不到70岁。张指导比Brown还小16岁,他现在还象Brown那样在一线工作吗?
抛开职业修为和专业配置,目前国内的NBA解说的主要问题可能还并非是解说得“有气无力”,或没有“激情”,而更大可能是平时说话和交谈中就没有热情和“激情”,且缺乏语言感染力的人去“叙述”NBA比赛时难以到位吧
(PS:我是黑色病毒睡觉睡觉,一个体育领域创作作者,创作不易,喜欢的话可以点个赞,关注哦!)